形态描述
形态(依据采自云南耿马标本)
成鸟 上体底色红褐,间以暗褐色横斑;额及头顶更缀以白色点斑或横斑;中央几枚尾羽黑色。两翈具红褐色的缺刻形斑,使黑色范围成为不完整的横斑状;侧尾羽随着越近外侧红褐色范围越扩大以至成为主色,而黑色则成为其上的越来越形狭的横斑;所有尾羽端部均白色或白而沾棕色,并具黑色次端斑。翅与背同色,但初级飞羽端部缺乏褐色横斑,基部外翈边缘仅有细点状斑。头、颈侧和下体白色或棕白色,满布波状褐色横斑,耳羽更杂有褐色和红褐色。翼下覆羽淡皮黄色而具波状褐色细横斑。
虹膜褐色或灰褐色,具辉红色的外圈;嘴淡绿黄色或角绿色(幼鸟暗灰至黑色),嘴峰顶及尖端褐至黑色,嘴角处较黄;脚灰绿色或褐绿色。
量衡度: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(1) 29.5 250 19 126 130 18
♀(1) 30 242 23 125 125 18
成鸟 上体底色红褐,间以暗褐色横斑;额及头顶更缀以白色点斑或横斑;中央几枚尾羽黑色。两翈具红褐色的缺刻形斑,使黑色范围成为不完整的横斑状;侧尾羽随着越近外侧红褐色范围越扩大以至成为主色,而黑色则成为其上的越来越形狭的横斑;所有尾羽端部均白色或白而沾棕色,并具黑色次端斑。翅与背同色,但初级飞羽端部缺乏褐色横斑,基部外翈边缘仅有细点状斑。头、颈侧和下体白色或棕白色,满布波状褐色横斑,耳羽更杂有褐色和红褐色。翼下覆羽淡皮黄色而具波状褐色细横斑。
虹膜褐色或灰褐色,具辉红色的外圈;嘴淡绿黄色或角绿色(幼鸟暗灰至黑色),嘴峰顶及尖端褐至黑色,嘴角处较黄;脚灰绿色或褐绿色。
量衡度: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(1) 29.5 250 19 126 130 18
♀(1) 30 242 23 125 125 18
鉴别特征
鉴别特征 为小形杜鹃,翅长在130毫米以下,115毫米以上;尾羽先端变狭;上、下体均满布横斑;成幼体相似。
大小
量衡度: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(1) 29.5 250 19 126 130 18
♀(1) 30 242 23 125 125 18
;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(1) 29.5 250 19 126 130 18
♀(1) 30 242 23 125 125 18
;
生境信息
生态 栗斑杜鹃在我国较不普遍,出没于山林或其他密林中的开阔场所,有时到耕地附近的树丛中,常久停于秃枝顶上;习性和八声杜鹃颇相似,食物也以昆虫为主,Baker(1927)报道,在我国南缘这种鸟一年大部分时间以鳞翅目幼虫和白蚁为食,鸣叫声特异,带高的颤音,或似“bo-kota-ko”之声
国内未有繁殖的资料,据Baker(1927)在我国南邻,栗斑杜鹃繁殖时间延得很长,2—8月都采到过它的卵,分别置于鹎科不同种类、画鹛亚科的小形鸟类及短翅莺属鸟类的巢中受孵,卵的大小平均约19.3×15.8毫米。
国内未有繁殖的资料,据Baker(1927)在我国南邻,栗斑杜鹃繁殖时间延得很长,2—8月都采到过它的卵,分别置于鹎科不同种类、画鹛亚科的小形鸟类及短翅莺属鸟类的巢中受孵,卵的大小平均约19.3×15.8毫米。
国外分布
自我国以南西抵印度及斯里兰卡,东抵菲律宾及印度尼西亚诸岛。
国内分布
四川西南部会东,云南西南部耿马及南部西双版纳(为罕见的夏侯鸟),广西桂林。
经济意义
经济意义 栗斑杜鹃在吃虫方面无疑对人有益,特别是爱吃林木的大敌一—白蚁。目前数量不多,分布范围亦小,亟须注意保护,让它发展起来。
分类讨论
亚种分化 已记录有5 个亚种,多见于我国以南国家,在我国只有1个亚种。
引证信息
Cuculus sonneratii Latham, 1790, Ind. Orn., 1: 215(模式产地:印度)。